教学管理

当前位置┃网站首页 > 教育教学>教学管理> 文章

南京市上秦淮小学数学“量感”培养主题教学视导反馈

发布时间:2023/12/18 9:14:02 作者:学校管理员 浏览量:355次

南京市上秦淮小学数学“量感”培养主题教学视导安排

2022版新课标中则具体指出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,其中对核心素养词“量感”的表现解释为: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。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,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。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量感培养,根据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,经研究决定,第十五周开展数学“量感”培养主题教学视导活动。本次视导旨在通过对常态课堂和教学常规的视导,深入了解现阶段的数学“量感”教学状况和学生状态,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,细化教学工作,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,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。

一、视导时间:第15 周三12月13日

二、视导对象:王娟、张娇、成航

三、视导内容:

1、常态课堂

2、教学常规

四、视导人员安排:韩静

五、要求:

1视导人员填好《指导视导评价表》,并形成检查报告。

2教务处及相关负责人对视导工作汇总进行反馈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南京市上秦淮小学教务处

              2023121

南京市上秦淮小学数学“量感”培养主题教学视导反馈

2022版新课标中则具体指出要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,其中对核心素养词“量感”的表现解释为: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。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,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。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“量感”培养,根据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,经研究决定,第十五周开展数学“量感”培养主题教学视导活动。本次视导旨在通过对常态课堂和教学常规的视导,深入了解现阶段的数学“量感”教学状况和学生状态,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,细化教学工作,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,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。课视导组在认真分析和总结视导情况的基础上,形成了视导意见,具体反馈如下:

一、整体情况

王娟老师执教二年级的《认识时分》王老师通过毛毛虫寻宝探险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钟面的组成,在认识整时这个环节时,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,进而总结出方法。接下来,学生通过数一数明确钟面上有12大格、60小格,理解时与分之间的关系。在体验1分钟有多长时,王老师设计了写口算题、写生字、写数字、跳绳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概念。最后通过“1分钟的中国”视频,让学生充分感受1分钟的重要性,帮助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意识。

成航老师执教二年级的《认识厘米》成老师通过视频中“猪八戒和沙和尚同量桌子长度却结果不同”的矛盾引入,明确测量长度要统一长度单位。接下来引导学生认识直尺的组成,进而认识1厘米。在“1厘米不变形”的活动中,学生充分感受1厘米的长度,建立1厘米的长度模型,在此基础上认识几厘米并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。最后通过量“身体尺”、用“身体尺”估测物体长度等活动帮助学生真实体验“身体尺”的应用,建立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。

张娇老师执教一年级的《认识人民币》张老师精心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,围绕着大象爷爷奖励小动物们人民币的话题开展教学活动。课堂上张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通过“认一认”、“说一说”、“分一分”等活动认识人民币的面值、币种和单位。接着,通过比较小猪和小狗红包里面钱的多少,探究元、角、分之间的进率:1元=10角,1角=10分,进而学习等值换币的方法。本节课在认钱、换钱、摆钱、购物算钱等活动中,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,力求做到人人参与、个个动手、积极思考、主动探索,鼓励孩子们自己寻求答案,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。

二、对数学“量感”培养主题教学实施的建议:

)在动手操作中培养量感

生活是数学的源泉。教学中,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,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,形成参照比较,能够对物体的量进行估测,从而提升学生的直觉判断。例如对于“量与计量”的教学,教师可以从一个单位入手,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体。通过生活化感知,学生对于不熟悉的量的认知,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。

)多层次化体验中丰富量感

如果说“生活化感知”能为学生量感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,那么“层次化体验”,就能为学生量感形成提供保障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心中悟出始知深”。层层的体验、层层的铺垫,不仅可以建立学生的概念表象,发展学生对物体的量感,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所形成的“量感”精确化、精准化、精致化。如何让学生形成层次化的体验呢?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充分激活学生的多种感官。学生在多层次体验活动中,能够形成对物体量感的准确把握。

)多向化厘析中明晰量感

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,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“陈述性知识”,更是作为一种“程序性知识”而存在的。只有学生切切实实地经历了、体验了、获得了,感受了,量才不是一种“规定性知识”,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体验、生命感受的一部分,学生对物体的量的感受也才能从“定性描述”走向“定量刻画”。多向化厘析,才能逐渐明晰学生的量感。

)在知识应用中培养数感

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感,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,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。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,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、体验数感。

总之,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,教师基于“量感”的培育要求,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,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源,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,不断拓展“量感”的习得路径,设计出指向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,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,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发展,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经历中获得成长。

未命名

地址:南京市江宁区玉麟街88号

版权所有 南京市上秦淮小学

备案号: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